8月骄阳正好,热烈而又灿烂。我们10位志愿者在菏泽学院奖励资助中心主任贾晓蒙老师和刘汉明老师的带领下,带着宣传展板、手册和满腔热忱前往社区。出发前的筹备阶段,满是细碎的认真:贾老师和刘老师逐字帮我修改主持稿,从语气到内容细细打磨,“这里加点家常话,听着亲切”,细致的指导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团队里的伙伴们也早早忙起来,对着清单整理物资,光是看着那些厚实的宣传手册和印着政策的展板,就隐约感受到手里攥着的不只是物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志愿者在摆放展板。通讯员 王宏栗 摄
抵达社区后,老师们先快步找到社区负责人,围绕活动流程、场地布置、居民需求等细细沟通,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们心里顿时有了主心骨。进社区的路不算近,扛着展板的我们走得有些吃力,男生们主动接过更重的展板,女生们则搬起较轻的物资紧随其后,这份默契的互助像夏日凉风,吹散了燥热。安置时,大家手被勒出红印也没人吭声,只顾着把手册捋平码齐、对着展板核对再三,心里只想着“别出岔子”。后来活动开始,看那么多人围着展板驻足、捧着手册细阅,才真正懂了这份忙碌的意义——这些都是桥,要把政策稳稳送到万家心里去。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展板上的宣传政策。通讯员 王宏栗 摄
进社区的日子,像一场持续升温的相聚。我作为主持人站在大厅里,开场前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贾老师走过来说:“就像跟街坊聊天一样,不要紧张。”刘老师也笑着补充:“别担心冷场,咱们准备的互动就是让大家放松的。”有了老师的鼓励,我深吸一口气开口:“今天我呀,见到这么多大朋友、小朋友们来到了我们的学生资助政策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可开心了,你们呢?”台下的回应比想象中热烈,家长们笑着点头,孩子们举着小手喊“开心”,那股热乎劲儿瞬间驱散了我的紧张。原来,主持人的底气不只是自己的准备,更有身后默默托举的力量。

图为志愿者在主持活动。通讯员 王宏栗 摄
来自菏泽学院资助中心的陈莹同学在宣讲政策时,台下格外安静,不少人拿着笔在手册上划重点,偶尔有人轻声交流“这条咱孩子能用上”,那专注的样子,让我突然明白:这些印在纸上的条款,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是很多家庭盼着的“定心丸”。
游戏环节的“你划我猜”一开场,孩子们的欢笑声差点掀翻屋顶。很多小朋友抢着上台,赢了奖品的孩子举着文具转圈,家长们在旁边笑着拍手,这热闹里藏着的,是让政策“活”起来的巧思——原来严肃的政策宣传,也能裹着童趣的糖衣,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读书有保障”。之后的诵读《弟子规》,很多家长跟着孩子一起念,声音不高,却透着认真;读书沙龙里,几个学生围着聊起书里的故事,眼里闪着光;最后由贾晓蒙老师和刘汉明老师给参加宣讲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们发放暖心大礼包时,接过礼包的人连声道谢,那一声声“谢谢”里,藏着的是被惦记的温暖。

图为志愿者在带领孩子们玩游戏。通讯员 王宏栗 摄
我们还在一楼设置了一个政策答疑点。很多家长和学生挤在那里,有人指着手册问“助学贷款怎么申请”,有人打听“职高的补助标准”,我们围在旁边一一解答,把条文说成家常话。看着他们眉头舒展着离开,突然觉得:所谓“政策进万家”,不过是把“有困难找政策”的底气,悄悄放进每个人心里。
入户宣传的过程,更像一场“政策走深”的实践。起初我们跟着老师走街串巷,敲开门时总有些忐忑,老师们却总能自然地和居民打招呼:“我们是来给大家讲讲孩子上学的资助政策,您有啥想知道的尽管问。”看着他们从容地把政策讲成家常,我们慢慢学着模仿,后来分组行动,也能笑着跟居民沟通了。走在楼道里,听着身后传来“谢谢你们特意跑一趟”的声音,突然懂了:入户不只是“送政策”,是让那些不方便出门的家庭知道,政策的光,能照进每一个角落。

图为志愿者在入户讲解宣传政策。通讯员 王宏栗 摄
在敬老院的时光里,是另一种暖到心底的感动。我们给爷爷奶奶们发小红旗时,很多人笑着接过去,把红旗握在手里轻轻摇。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音乐刚起,就见不少老人跟着哼唱,眼神格外亮,红旗在他们手里摇得坚定,当我看到他们跟唱的动作时,一股暖流窜遍全身——原来有些旋律从不会过时,它们藏在岁月里,一响起就能勾连起最真挚的情感。

图为志愿者在敬老院中表演节目。通讯员 王宏栗 摄
我们团队的程欣茹同学表演八段锦时,更有意思。她刚起势,就有几位老人跟着抬手,动作慢悠悠的,却学得认真,大厅里的笑声混着阳光,暖得人心里发颤。轮到我唱《外婆的澎湖湾》,唱到一半时,见很多老人望着远方,眼神里带着温柔的怀念,突然觉得:歌声是纽带,能把藏在心底的牵挂,轻轻勾出来。最后做拍拍操时,大家跟着节奏拍手,连行动不便的老人都笑着用手轻拍膝盖,那画面里的和谐,比任何语言都动人。

图为志愿者在歌唱《外婆的澎湖湾》。通讯员 王宏栗 摄
这十几天走下来,累是真的累,可心里的充实也是真的。我渐渐明白,这场“学生资助政策进万家”的活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我们搬物资时的认真,是为了让政策落地;社区里的宣讲,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有依靠”;入户的脚步,是为了让政策更贴心;敬老院的互动,是为了让温暖更绵长。
特别感谢贾晓蒙老师和刘汉明老师,从初入社区时的细致联络,到活动中的默默支撑,再到入户时的耐心引领,他们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做事,更让我们懂得“志愿服务”四个字里,藏着“认真”与“共情”的重量,从来都不是形式主义。也感谢并肩同行的其他几位小伙伴们,大家都凭借着自己的优势来主动承担一些任务,正是这份各展所长的默契,让我们把“做好活动”的心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实效,那些互相搭把手的瞬间,让这场跋涉格外温暖。

图为志愿者在歌唱《外婆的澎湖湾》。通讯员 王宏栗 摄
原来志愿服务的意义,就藏在这些“被需要”的瞬间里——看着很多人因为我们的付出而舒展眉头,因为一句解答而放下顾虑,因为一场互动而露出笑容,突然懂得:所谓青春的价值,不过是用自己的一点光,照亮别人的一段路。而这段路,我们走得踏实,也记得深刻。

图为志愿者们在开展“学生资助政策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通讯员 社区负责人 供图
文: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