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系
 学校首页  网站首页  院情概况  党建工作  教学科研  学生工作  招生就业  创新创业  社会服务  专业认证  心理佳苑  资料下载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正文
我系教师参加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讨会
2013-11-12 17:15     (点击: )

我系教师参加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讨会

     2013年11月,我系教师孙琳受邀参加由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山东省女子学院承办的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讨会。此次会议属于山东省社科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与会省内外专家共80余人,孙琳老师提交的论文《形象思维研究对于素质教育的启发意义》荣获山东省社科论坛三等奖,并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该篇论文被《山东青年》收录。

(图中最上边一排左3是孙琳老师)

附与会论文:

形象思维研究对于素质教育的启发意义
孙 琳
(菏泽学院 学前教育系,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形象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形式。在教育领域,伴随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多媒体教学、艺术教育等理念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相关试验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形象思维发展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可以从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加强艺术教育、关注网络问题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青少年形象思维的培养力度,并提升整体素质。
【关键词】形象思维;素质教育;艺术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钱学森先生以其独到的科学眼光,明确提出了创立形象思维学的设想,并指出形象思维应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思维形式。此一倡导为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量教育专家从实践层面开展了大量训练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实验。尤其是伴随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倡导,促使形象思维成为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并持续至今。
一、素质教育与形象思维
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部分教育学家针对“应试教育”问题提出“素质”的概念,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这是素质教育的比较早的思想源头。
而关于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的解释却人言人殊,甚至造成“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情况, 有人作过统计“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虽然关注点有颇多不同,但至少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大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于素质教育的提倡可以视为教育观念的改变,即从过去的重知识转化为重能力,从过去的重记忆力的培养转化为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过去单纯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关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998年3月,在有关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岚清等同志重视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下,在北京举行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深入素质教育”的学术研讨会,翌年7月,在北京昌平又召开了“开发大脑潜能,发展形象思维”的学术研讨会。这两次教育界研讨会的举办,可以看作是21世纪教育界普遍关注形象思维的兆始。在研讨会上,大部分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发展形象思维就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来发展人的禀赋和潜能。尤其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和神经学理论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右脑开发与形象思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左脑功能而忽视右脑发展的局限性,为更好地促进左右脑均衡发展,很多教育学家进行了专门的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实验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从儿童早期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发右脑,进行全脑工程;在学校教育中以直接刺激左侧有关部位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等来开发学生的右脑,发展形象思维;走出“左脑社会”,投身于青山绿水等自然环境中培养形象思维等 [1]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由温寒江先生主持的“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课题研究本身也可作为教育界对于形象思维问题研究的一个缩影,即理论研究始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且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该课题组得出初步结论,认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如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高分低能等问题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在于对思维认识的片面性所导致的对思维培养的偏颇,即过于重视抽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培养,致使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枯燥、乏味和抽象、难懂的现象,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机械,缺乏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以发展形象思维为突破口把思维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
创新能力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思维本身即与创新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素质教育中形象思维的实际运用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与形象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多采用语言讲述,但在不少教材中都有插图这种形象辅助的教学模式隐含地存在着,在一些演示类学科教学(如美术、生物等)中较早也有使用幻灯投影和挂图为辅助的,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萌芽阶段。进入21世纪,伴随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成为众多教师在课堂上的首选。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深具形象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拥有众多的优势,这一点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正因如此,关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利弊问题成为大量研究者尤其是教学一线教师对形象思维关注的一个层面。
无疑,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形象性、便捷性等特点,可以将多彩的图像、声音、文字、图表等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使用视频技术让形象动起来,使学生多维度地接触大量感性材料刺激,在吸引学生眼球方面有很多优势:如可节省板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内容呈现于学生眼前,能有效地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容量;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特点,环环相扣,可增加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与顺序性,使教师的思路能够保持一致,不易受外界影响发生“短路”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更多的感性形象呈现于屏幕之上,将语言叙述转化为生动、逼真的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表象素材积累更丰富,思维更深刻,有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但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一旦出现设备损坏、停电等状况,不少老师就没了思路,不会教学了;过度使用多媒体,在一堂课中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过多过快,教师只是围着鼠标转,多媒体教学成了“看电影”,导致学生跟不上思路,另外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课件展示上,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映的观察与了解;再者部分教师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或者是完全从网上下载而来,不能体现教师的独特教学思路,多媒体没有成为教学的助手,反而成了教师灵感的杀手。
(二)艺术教育与形象思维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智力开发主要指大脑智力功能的训练。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过于偏重于逻辑和语言智能的大脑左半球的训练,而对受控于右半脑的形象思维训练有所忽略。为此,很多学者提出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而“形象思维是各类艺术思维的特征,艺术构思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它既可以使人遥想千年以前、万里之外,又可以带来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更可以向人们展示未来的美好前景。” [2]
虽然对于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还存在着很多争议,但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最大优势确实就在于其丰富的直观形象性和情感性,因为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参与,艺术教育以其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独特价值对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是最为突出的。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观念中就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对于美育即艺术教育的忽视却长期现实地存在着。1996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就曾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在举国谈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因其非应试的性质,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应试教育的弊病,在教育界关注右脑开发、关注形象思维训练的视野下,艺术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90年代以后教育界重点关注的另一方面内容。此外,针对部分院校中对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的混淆,刘芳指出: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拉、弹、唱等艺术技能,它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那么所谓的激发创造力、启发心智、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的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艺术教育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非专门的本领教育。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视为素质教育中的“特长”教育,把“技能”、“技巧”训练放在艺术教育的主导地位,那样的艺术教育又重新走入了“应试”的泥淖之中 [3]
三、素质教育研究中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培养策略
(一)素质教育中形象思维研究的特征
在大量关于形象思维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中,与其他学科门类相比,有这么几个典型特征:
一是研究者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教师或专门的研究人员,其中很多论文是来自于中小学的一线教学人员,如《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 [4]的作者苏虹是北京朝阳实验小学的教师,《关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5]的作者朱湘花也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等,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出教育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虽然理论性相对较弱,但实践性颇强。
二是研究内容并不仅仅限于理论探讨,更多是的应用方法的实践,这一点在其他学科也呈现出类似特点,这种研究模式相对于过去的纯书斋式的哲学探索而言,更贴近于实际,也能更方便快捷地用于实践之中,对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
三是研究学科多样化,有数学、语文、英语、历史、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如有的文章注意到作文(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参与 [6],有的文章注意到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协作,《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7]注意到英语教学中的形象思维问题。
四是研究阶段多样化,有学前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等,如《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8]一文侧重学前阶段的形象思维培养,《“学思维”活动课程对7-8岁儿童图形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9]重点研究的对象年龄处于小学阶段,而关注于大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培养策略的研究数量更多。
(二)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即是形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多方面促进青少年形象思维发展,以达到提升素质的目标。
一是要创新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关注听、说、读、写之类逻辑思维训练的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多组织培训、讲座等,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并提供相应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二是要进一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加大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范围,为青少年形象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在全社会关注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深刻辨析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切忌只重舞台不重讲台,造成新一轮的艺术应试教育,而并不能将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充分关注时代因素,趋利避害,将网络有选择地纳入到素质教育中来,而并非简单的排斥或引进。网络文化迅速普及蔓延,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媒体形式。网络虚拟世界是人类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人为开辟的一个新的空间,在网络世界中充满了形象(或者是虚象),与传统的人类生存空间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既有延续性又有很大的区别,对此应合理利用,。此外,关于网络游戏上瘾问题的关注也可视为形象思维在网络时代的另一展现,而只能充分处理好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才能真正使形象思维发展与素质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更好地为提升青少年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董妍等.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J].教育探索,2002,(9):53-55.
[2]宗秋荣.“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十五年成果汇报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6,(2):95-96.
[3]刘芳.试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6):87-88.
[4]苏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4,(5):34-37.
[5]朱湘花.关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101-102.
[6]徐彩娥.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感性、悟性与个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2):97-99.
[7]欧阳苹果,陈清.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3):17-19.
[8]王蕾.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8,(7):52-54.
[9]杜艳芳,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7-8岁儿童图形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44-45.
(作者简介:孙琳,男,菏泽学院讲师,文艺美学硕士。)


[1] 李岩:《“大”与“小”:校长应有的辩证思维》,《教育探索》,2005年第3期。
[2] 刘希里:《论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艺术探索》,2006年第5期。

关闭窗口
Copyright©版权所有: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地址: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 电话:0530-5668687 邮编:274015